品牌家居严选导购平台,为家装小白赋能

低碳建筑再次破题:产业链成型、多种解决方案落地、新趋势展望

  2023-04-27 09:34:10   3232 发表观点  

  • 微信
  • 微博
  • Qzone

摘要:而从现实的角度看,低碳建筑将有助于提高能效,降低市场主体的运营成本,而且低碳建筑的普及,有助于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进而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与宜居环境。

向低碳建筑发起的攻势,已持续多年。


从宏大的目标设计到多项政策加持,从行业意识的爆发式觉醒到数以千计的企业布局,低碳建筑的蓝图在中国成功铺开。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成熟产品与解决方案问世,为低碳节能水平的升级创造了更多可能。


其中,无论是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还是新造建筑的低碳化设计,普遍涉及到新能源、全屋净水、暖通、新风、管道等多种解决方案成功落地,促成了整个产业链的基本成型。


产业繁荣的背后,离不开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形势迫切,以及市场需求的旺盛。


从社会发展来讲,建造舒适、健康与绿色的低碳建筑,是推进节能减排,并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举措。


而从现实的角度看,低碳建筑将有助于提高能效,降低市场主体的运营成本,而且低碳建筑的普及,有助于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进而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与宜居环境。


低碳建筑提速:

政策助推、产业链成型、多种解决方案落地


对于低碳建筑的重视,政府部门的热情长期保持在高位。


从中央到省市,数百项政策与计划连番出炉,不仅有针对绿色建筑的专项部署,同时在众多节能低碳相关政策文件里,都能找到跟低碳建筑有关的条款。


低碳建筑再次破题:产业链成型、多种解决方案落地、新趋势展望


据公开信息,早在2006年时,我国就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到2018年底时,全国共有1.3万多个建筑通过该标准认证。正是这一年,绿色建筑占到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的56%。


2020年后,政策继续加码,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20年印发的《绿色建筑创造行动计划》为例,就提出了相当紧迫的目标要求,2022年,城市新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的比例将达到70%。预计到2030年,绿色建筑面积将占新建面积的90%以上。


两年后,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了低碳建筑的新一轮计划,到2025年我国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并且表示要在农村推广适宜节能技术,建成一批超低能耗农房试点示范项目。


不仅城市要铺开低碳建筑计划,农村也被纳入了整体安排,其实在2019年时,住建部就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导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农户积极采用装配式建筑、被动式阳光房等建筑应用技术。


与此同时,多项低碳建筑相关的技术规范得以出台,例如《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检测评价标准》(T/CECS740)、《超低能耗农宅技术规程》(T/CECS739)等国家和团体标准,还有《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应用技术导则(试行)》等技术指导文件,从应用层面提供了接地气的指南。

再具体到各个地方城市,政策推进力度同样不弱,既有目标规划,又有多种奖励扶持安排。


以上海为例,已有多项支持低碳建筑的文件出台,2022年《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出炉,提出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实施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等重点举措,明确“十四五”期间累计落实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不少于800万平方米;“十五五”期间,全市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50%等。


随后的2023年2月,《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印发,再次强调建筑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绿色建造技术有关要求,推广装配式建筑。针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上海市制定了详细的扶持与奖励措施,例如符合超低能耗建筑示范的项目,每平方米补贴300元等。


在低碳建筑领域,江苏也已取得显著成功。在2022年11月第十五届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上,相关方面公布,截至目前,江苏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99%,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10.7亿平方米、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5.6亿平方米。


其中,江苏的多座城市都已交出漂亮的成绩单,例如2014年以来,南京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补助资金,到2021年初时,累计奖励绿色建筑示范项目96个,拨付奖励资金3754万元。


苏州到2020年底时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项目1153项,建筑面积10187.55万平方米。2023年初,《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出炉,要求到2025年,新建超低能耗建筑总面积不低于 50万平方米;新增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


此外,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宁波、温州等长三角地区所有主要城市,针对低碳建筑展开了长远部署,定目标、列计划、给补贴,取得了显著成果。


高频次、大力度的政策效应至少促成了三种现象的发生:


其一,低碳建筑占比持续提升,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超过90%。


其二,围绕低碳建筑材料与设备的采购需求密集释放,带动了市场扩容,形成了以低碳建筑为主线的产业链。


其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入场低碳建筑赛道,在产业链上找准生态位,通过相应的设备与解决方案提供,抓住市场红利。


多方合力,实现了低碳建筑产业链的繁荣。以其中的设备与解决方案应用为例,庞大的产业蓝图已浮出水面。


值得重视的是,提升建筑低能耗水平的专业设备与解决方案大量涌现,包括暖通、热泵、新风等品类。


同时,围绕舒适人居的解决方案及应用案例早已起飞,覆盖净水、门窗、外装板块的被动门、内装领域的集成整装等多个领域,进而孕育成繁荣的生态圈。


一些非常典型的品牌与主力产品成功崛起,在助推低碳建筑计划实现的同时,也为自己闯出了一片天地。


值得关注的是,即将于6月5日举办的2023年上海低碳建筑与舒适系统展上,将有多家企业继续展出前沿产品与方案,包括:


迈迪龙(浙江)新风科技有限公司-GHRV-DME-1家装排毒新风机、苏州米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橱柜式热交换新风系统、能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采暖热水两用炉、曼茨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曼茨畅享系列主机(单风扇)。


以及美国康尼蒂克净水-4040sOD软净一体机、浙江中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央软水机大白系列、江苏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5可拆卸式遮阳一体窗、上海璞玉门业有限公司-被动门、无锡众扬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不锈钢包覆管、武汉九牧管业科技有限公司-HDPE高端同层排水系列等。


正是这些实力派的加持,使得低碳建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力量。


高端舒适的低碳建筑再求索,

四种新趋势展望


创新步伐不停,上升的动力不竭。


从技术上讲,低碳建筑的上升空间不存在天花板,伴随众多实力派企业的加持,以及解决方案的精进,一些更具价值的做法正在出现。


在这场探索中,其发力的方向已相当清晰,就是从当前的成果出发,以数智化科技创新和设备升级为基础,沿着品质升级的路线,探索新一代低碳建筑材料与设计方案,打造更高效能的解决方案,不断突破低碳建筑的极限。


低碳建筑再次破题:产业链成型、多种解决方案落地、新趋势展望


具体而言,又该如何打造真正高端舒适的低碳建筑?未来几年里,低碳建筑发展趋势又将有哪些新的体现?


其一,继续促进建筑本身降低碳排放,仍然是低碳建筑全力解决的问题。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建筑行业上下游加起来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50%。一旦继续降低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无论是“双碳”目标的实现,还是环境保护、宜居环境的营造等,都将大有帮助。


更何况,作为低碳建筑,它的目标就是在全生命周期里保持低能耗甚至零能耗,实现环境友好与健康宜居。


而要想降碳,就有必要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里的用能需求,从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向零能耗建筑、产能建筑升级。


其具体做法有很多,例如:


根据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


借助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降低供暖、制冷、照明等方面的用能需求;


收集并利用雨水、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努力达到“零废水、零能耗、零废弃物”的状态。


其二,装配式被视为低碳建筑的主流趋势之一,它的做法是,在工厂进行标准化批量制作,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


目前正在推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能够减少污染与节约资源。


除了装配式建筑之外,装配式内装同样能够为低碳建筑贡献一臂之力。


其三,能效高、能耗低的设备,依然是突破口。


尤其是供暖制冷设备的能耗,还存在一定的降低空间,具体涉及暖通空调、热泵系统、壁挂炉系统、新风系统空气净化设备、净水设备等多种产品。


伴随技术的精进及大型品牌们的长期投入,预计还将产生更多符合低碳建筑需求的主力产品。


这些产品的趋势如何?今年又有哪些新的成果出现?


2023年6月5至7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虹桥)召开的世环会【低碳建筑与舒适系统展】期间给出全新的答案。


这场头部大展将全面展现装低碳建筑环境中的舒适系统,22万平米的规模,3000多家品牌,9万多件产品密集登场,让绿色建筑的低碳节能理念贯穿建筑施工、绿色建材直至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实现整个建筑周期的节能减排与低碳环保。


其四,集成整装将为低碳建筑贡献一臂之力。


通过采用高品质环保健康材料部品,一体化设计,一站式配齐与施工,实现建筑装修一体化,延长使用寿命,进而降碳。


对于低碳建筑未来的走向,目标是一致的,而选择的路径呈现多样化形态,产业链上的各方力量正锁定自己擅长的方向付诸努力。


对于未来的把握,除了优质产品与前沿技术展示能给我们以启发,不能忽略的是,行业思想的汇集同样可以助力我们打开视野。


据了解,2023世环会【低碳建筑与舒适系统展】期间,主办方将举办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为主题的应用论坛,第六届新风净化行业新材料 新技术 新产品交流研讨会、第三届管道直饮水入户运营模式论坛等建筑节能领域相关的舒适系统技术论坛。


此举旨在推进超低能耗建筑所需要的技术创新与解决方案,通过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规模的超低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专业展,进一步为入场者们提供具备长远价值的信息与资源。


毫无疑问,围绕纸碳建筑展开的一揽子深入探索与产品、解决方案迭代,蕴藏着无限机会。


具体而言,低碳建筑的繁荣,将带动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新跨越。包括全屋净水、暖通、新风、管道、环保涂料、节能门窗、装配式内装等在内的行业,都将因此受益。


标签: 低碳建筑家居 来源:大材研究

免责声明:本网来源所有作品拥有合法版权,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来源作品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进行删除。
0 条评论 0 人参与

登录发表做个有身份的人

最新评论 刷新